几行斑驳的树影,摇曳在古老的红色砖墙之上。一眼望去,纵深的古典建筑散发着历史的古朴厚重感。这里是比利时沙勒罗瓦劳动大学,上世纪20年代,为探索和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聂荣臻、刘伯坚、何长工等都曾在此求学,孜孜以求革命真理。
1919年至1920年,一批中国青年为了探索救国的道路,到法国勤工俭学。他们从上海出发,历经两个多月,抵达法国马赛港,再乘火车分赴法国各地。其中,有一支300多人的队伍选择到一座距离巴黎约100公里的小城“蒙达尔纪”勤工俭学,邓小平、蔡和森、陈毅、李富春、蔡畅等数百人曾在这里求学求知。
与上世纪20年代留学生身处的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早已摆脱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夕,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大礼堂里,举行了隆重的2021届优秀毕业生典礼。有幸作为今年毕业的外国学生代表之一,我再次置身于这间富于独特历史意义的大厅:四周16根高大梁柱耸立,8扇苏式风格的落地大窗明亮大气。演讲台背景墙上,绘有一幅巨型壁画。画的两侧,刻有列宁的勉励之语:“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近日,我们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实地探访了革命先驱在德国柏林留下的印记,感悟他们百年前远涉重洋、探寻真理的求索历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风云激荡的100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回望百年征程,上世纪初,一批怀着民族救亡抱负的中国进步青年出国留学,探索救国图存之路。其中,在日本,就留下了革命先辈的红色印记。
一部留法勤工俭学史,既是一部中国青年以绚烂青春报国求索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映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旧貌换新颜的进步史。它在历史中铿锵有声,当我们回首和阅读那一段留法岁月,依然心潮澎湃。它激励着继往开来的中国学子们,把握时代的呼唤,在留学岁月里继续砥砺前行,锤筑坚定的光荣与梦想。
博士毕业后如何在德国获得教职?应聘教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围绕年轻学者在德国高校的学术之路这一主题,科技日报记者应邀参加了德国华人教授学会和对话德国协会共同举办的一场报告会,9位在德工作的华裔教授分享了他们成长为教授的历程和体会,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成长为教授,为提高德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中德科学交流添砖加瓦。
即便申请人数大幅度减少,但是对于那些顶尖的名校,并不意味着就更容易被录取。此外,中国驻美使馆提示,由于最近全美爆发亚裔反歧视游行,在美中国公民要警惕针对亚裔的歧视和暴力。
对于在德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克服的不仅是离家几千公里的乡愁,更多的还有来自欧亚大陆西端的文化冲击。文化既是对一个群体思想的提炼,又是对群体成员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要素的概括。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我们虽然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德语、了解德国历史,但对于德国人真实的的思考方式和处事原则,还是要通过实地的日常交往来加深了解。